市教育局打造食育工程漯河樣板
市教育局將食育工作作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真抓實干,著力做好五件事,取得良好成效。
全盤布局,精準推進。市教育局負責頂層設計、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成立市食育工程發展共同體,創建沙澧食育公眾號,強力推進食育工作;在全市開展食育試點學校申報評選工作,推動實現食育工作全覆蓋;充分發揮市實驗幼兒園和市實驗小學食育工程區域發展共同體組長單位(以下簡稱組長單位)的示范引領作用,制訂《食育工程區域發展共同體工作計劃》,開展食育工程專題培訓、現場觀摩;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和校內食育工坊,讓學生親歷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全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提升素養。
營造氛圍,文化育人。注重環境創設,將水、農作物等元素巧妙融入中華飲食文化;通過搭建食育文化走廊、設置食育主題桌、完善班級食育角等方式,讓食育理念可視可感,營造處處有食育、時時受熏陶的教育環境。
構建從生活到生命的課程體系。聚焦生活環節優化,堅守生活即教育原則,將食育融入日常生活,培養學生自理能力、健康行為和節約習慣;嵌入節氣文化,遵循自然節律,組織學生在食育工坊進行應季美食制作,到田園基地認識農作物,將課程從吃延伸到對文化、自然、社會的認知,形成融合文化、自然、社會、藝術的課程鏈;開設親子食育課程,通過親子廚房、假期親子食育行動等活動,將健康理念與實操技能有效延伸至家庭。
打造從校內到社會的場域。用好本土特色資源,做好學段貫通和家校社貫通,組織開展走進雙匯、三劍客、中原食品實驗室等食品企業與科研院所的研學活動,讓學生直觀了解現代食品工業及科技研發情況,從小樹立科學的食品觀,激發身為漯河人的自豪感。深化傳統節日實踐,將食育融入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引導學生在制作與品嘗節令食品的過程中,理解節日文化內涵與飲食養生智慧。
推動從普適到個性的升級。組長單位與市中醫院聯合成立兒童食養基地,組織學生開展中醫九種體質辨識活動,將辨識結果及解讀反饋給家長。在此基礎上,舉辦學生體質養護專題講座,為家長提供針對性的家庭養護指導,定期推送不同體質的食療建議與營養食譜,實現從校園到家庭的個性化健康干預閉環。
年初至今,沙澧食育公眾號已發布食育相關文章300余篇,把科學的食育理念送達千家萬戶,有效擴大了食育理念的傳播范圍,引導社會各界關注食育工作。今年4月和9月,市實驗小學先后承辦了食育觀摩交流和食育環游記活動,洛陽、平頂山、焦作、許昌、三門峽、濟源示范區等地20所學校的校長、業務副校長來漯學習。今年7月,省教育廳指派市教育局參加第四屆中國食育大會,展示食育工程漯河樣板,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
食育耕四季 文化潤童心
作為全省中小學段食育工程區域組長單位,市實驗小學深耕食育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生命智慧,在藥食同源中傳承文明薪火。
田間課堂,從播種到收獲的生命教育。在實踐基地、校園種植園里,學生經歷完整的農事周期。在農業專家指導下,將抽象的農業知識轉化為實踐體驗。春分時節,孩子們在松軟的土地里埋下種子。立夏過后監測土壤墑情,用直尺測量幼苗高度,在對比不同地塊的生長差異中理解光照、水分對作物的影響。秋天,孩子們捧著沉甸甸的果實,真切感受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深意。這種沉浸式勞動教育,讓學生在翻土播種中學會尊重勞動、勤儉節約,在抗旱防蟲中培養責任擔當,在豐收喜悅中領悟生命堅韌。
食育工坊,節氣流轉中的文化傳承。學校將二十四節氣與藥食同源理念融合,構建順時而食、應季而養的特色課程體系。聯合市三院營養科專家,以節氣為引,將四性五味中醫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課堂。每個節氣課程都融入農諺、詩詞與中醫典籍知識,寒露講解芝麻補五臟,霜降闡釋銀耳滋陰,讓傳統養生智慧在味蕾記憶中具象化。
雙軌并行,從土地到餐桌的閉環教育。學校將田間種植與工坊實踐有機銜接,形成種植、采摘、烹飪、分享的完整鏈條。學生將紅薯、花生帶入食育工坊,制作紅薯餅、花生糕等美食,在揉面、熬糖中感知自然節律;用葛根、陳皮制作健康曲奇,在烘焙中學習中藥材的特性;通過古法耳穴按摩操,了解食物與健康的關系。這種從土地到舌尖的教育,不僅培養勞動技能,更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醫食同源的文化內涵,將尊重自然的理念轉化為健康生活方式。
多維融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共生。在田間課堂,學生記錄植物生長數據,通過對比實驗探究環境對作物的影響,培養實證精神。在工坊實踐中,學生學習食材營養搭配,運用數學知識計算食材比例,將科學原理融入烹飪過程。學校還將食育與德育融合,讓學生將蔬菜等制作成美食與教師及門衛分享,在分享中傳遞溫暖。這種多維融合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勞動中淬煉匠心、在實踐中涵養品格。
家校社協同,構建食育生態共同體。與市農科院共建種植基地,定期邀請農業專家進行指導;聯合市三院開展中醫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接觸中醫藥文化;通過家長食育課堂,邀請廚藝達人傳授傳統美食制作技藝。這種多方聯動模式,不僅豐富了課程資源,更將食育從校園延伸至家庭和社會,形成人人參與、處處育人的良好生態。
食育評價,全面評估食育效果。從課堂表現、實踐活動參與度、知識掌握情況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課堂上,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在實踐活動中,評估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自評和互評等方式,了解學生對食育課程的興趣和滿意度,以及對食育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評價結果,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建議,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勇當領頭雁 共奏發展曲
作為全省幼兒園段食育工程區域組長單位,市實驗幼兒園立足本土資源,持續推進課程建設、實踐創新與區域引領,逐步構建起系統化、特色化、多元化和區域化的食育生態體系。
系統化食育夯實育人根基。圍繞二十四節氣開發貫穿全年的節氣食育課程,形成具有文化厚度與教育深度的園本課程系列,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依托種植基地,設立班級責任田,實施全程參與式種植課程,讓孩子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增強責任感,在勞動中感受生命成長的喜悅;在室內食育工坊的基礎上增設戶外大鍋灶,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實踐鏈,讓孩子在種植、收獲、加工、分享的實踐中,感悟知行合一的內涵。
特色化食育彰顯育人亮點。將食育與節日文化融合,比如中秋節制作冰皮月餅,讓幼兒在揉面、包餡、壓模中了解月餅的種類及南北中秋節飲食習俗的差異;與市中醫院共建兒童食養實踐基地,為幼兒開展中醫九種體質辨識,建立個性化健康檔案;依據節氣變化制訂四季食譜,將山藥、蓮子等藥食同源食材融入日常餐點,提升幼兒整體體質水平;邀請市中醫院專家對教師、家長進行培訓,并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養生知識,形成園內指導、家庭落實的健康共育閉環。
多元化食育凝聚發展合力。構建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食育生態,推動食育從園所走向家庭和社會。定期舉辦線上線下課堂,引導家長科學配餐。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親子食育任務單,提升家長育兒能力。鼓勵家長帶孩子參加家庭小廚師活動,比如共同制作香蕉餅,在動手操作中增進親子情感,讓食育融入家庭生活。組織幼兒與家長走進雙匯、汾河路社區等,拓展食育的廣度、深度。
區域化引領推動協同發展。今年4月,市實驗幼兒園牽頭舉辦幼兒園食育工程區域發展共同體觀摩活動,全市省級、市級食育試點園園長、試點校校長齊聚一堂,通過專家點評等,促進區域食育理念與實踐共進。定期到食育工程區域發展共同體成員單位,開展食育調研行動,通過診斷、指導、反饋、提升閉環機制,推動區域食育高質量發展。通過沙澧食育公眾號定期推送食育成果、養生知識等,形成食育共享機制,助力區域食育從有向優、從園內校內向全域躍升。
展望未來,市教育局將繼續深耕食育這片沃土,全力打造食育工程漯河樣板,為助力國家健康戰略實施和實現教育強國夢想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